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世東亞佛教文化專題研究
Studies of Buddhist in East Asia 
開課學期
111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廖肇亨 
課號
CHIN7506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68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9 
備註
修習此課程須具備日檢N2以上能力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佛教與世俗倫理的交涉,近年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,佛教護國思想是其政治哲學反映之一端,同時也是生死觀、群己觀、節義觀、末世觀匯萃交鋒的場域,更是許多文學作品的靈感源頭。東亞佛教與世俗倫理如何交涉,在文藝方面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,在在值得深思。
近世以來,佛教與東亞國家的命運牽連甚廣。佛教政治倫理觀的演變與社會發展形態的互動關係。本次課程希望以東亞佛教的精神價值為基礎,探求東亞佛教中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空間。包括(一)近世東亞佛教護國思想的淵源、成因、流變、論述形態,以及其與社會、文化脈絡之間的相互作用。包括宋代「忠義菩提」、「救國佛教」、明清之際的「大冶紅爐禪」、「憂國烈火禪」、「以忠孝作佛事」,乃至於近代的革命僧人(例如烏目山僧、蘇曼殊,以及共產中國建立初期的巨贊法師)、「僧伽護國」(震華法師、東初和尚)運動等重要的思想課題。(二)承上,「黑衣宰相」一類的人物亦曾參與護國思想系譜的建構過程。除了僧人之外,也有帝王與宰官大臣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,例如張九成(1092-1159)與大慧宗杲、耶律楚材(1190-1244)與萬松行秀、順治帝(1638-1661)與玉琳通琇(1614-1675)等。關於隋唐以前的佛教話語如何進入政治脈絡當中,前人累積相當程度的研究成果,但宋代以來的情形又是如何,有那些值得深入追索的論題?有什麼特別的論述方式等等問題。但是中國方面的著作其實不多,而護國佛教一直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傳統,因此參考日本方面《興禪護國論》、《立正安國論》的論述自然有其必要性。(三)除了家國意識之外,還有「孝」的部分也是關懷的中心,事實上,佛教從傳入中國開始,印度與特重家庭的儒家思想就有各種衝突與討論。除此之外,備受學界關注的文化交流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主題。
 

課程目標
1. 熟悉東亞佛教文化研究的傳統與前沿
2. 開拓研究視野,並省思東亞佛教文化與世俗倫理的交涉。
3. 熟悉東亞佛教研究的現狀
 
課程要求
具備N2以上的日語能力
詳讀相關研究著作
依課程規劃研讀文獻與心得撰寫,參與課堂討論
學期末繳交心得報告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3小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有需要時另約,線上也可以 
指定閱讀
慧遠〈沙門不敬王者論〉
智者大師《國清百問》
明教契嵩《輔教篇》
榮西《興禪護國論》
日蓮上人《立正安國論》
松雲惟政《松雲大師奮忠紓難録》
覺浪道盛《原道五論》
震華法師《僧伽護國史》
高泉性潡《釋門孝傳》 
參考書目
李向平:《救世與救心—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3)
呂建福:《密教論考》(北京 : 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8)
麻天祥:《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》(開封:河南大學出版社,2005)
洪淑芬:《佛儒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》(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8)
高振農:《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》(上海市: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,1992)
:《近現代中囯佛教論 : 高振農佛學文集》(北京 : 中囯社會科學出版社, 2002)
陳玉女:《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》(臺北:如聞出版社,2001)
:《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》(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09)
陳永革:《晚明佛教思想研究》(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7)
《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》(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9)
陳 垣:《中國佛教史籍概論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62)
:《明季滇黔佛教考》(臺北:彙文堂出版社,1987)
:《清初僧諍記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62)
程恭讓:《太虛之唯識學硏究》(高雄: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,,2001)
鄧子美:《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 : 百年文化衝撞與交流》(上海 :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4)
黃志強:《近現代居士佛學》(成都:巴蜀書社,2005)
黃啟江:《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: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》(臺北:學生書局,2009)
蔣義斌:《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》(臺北:商務印書館,1988)
釋東初:《中國佛教近代史 》上、下冊(臺北︰東初出版社,1987)
釋聖嚴:《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》(臺北:學生書局,1988)
:《明末佛教研究》(臺北:東初出版社,1987)
嚴耀中:《漢傳密教》(上海市:學林出版社,1999)

阿部肇一:《增訂中囯禅宗史の硏究 : 政治社会史的考察》(東京:硏文出版,1986)
:《禅宗社会と信仰 : 続中囯禅宗史の硏究》(東京:近代文藝社,1993)
牧田諦亮著;索文林譯:《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》(臺北:華宇出版社,1984)
荒木見悟:《中國心學の鼓動と佛教》(福岡:中國書店,1995),中譯本:廖肇亨譯:《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》(臺北:聯經出版社,2006)
:《明代思想硏究:明代における儒敎と佛敎の交流》(東京:創文社,1972)
:《明末宗敎思想硏究: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》(東京:創文社,1979)
:《明清思想論考》(東京:研文出版,1992)
:《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敎》(東京:研文社,1984)
:《陽明学と仏教心学》(東京:研文社,2008)
:《雲棲袾宏の硏究》(東京:大藏,1985)
:《憂國烈火禪》(東京:研文出版,2000)
陳繼東:《清末仏教の硏究 : 楊文会を中心として》(東京:山喜房佛書林,2003)
野口善敬:《元代禪宗史研究》(京都:禅文化硏究所,2005)
末木文美士,郭珮君譯:《近世的佛教: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》(高雄:佛光出版社,2020)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小論文 
30% 
每次單元(每週或隔週)撰寫單次閱讀心得 
2. 
課堂報告 
40% 
修課同學需進行上堂報告,就原始文本或二手研究進行心得報告 
3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期末撰寫論文一篇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影輔助,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